裁员降薪,延迟退休,后疫情时代的经济还会好吗?|乌托邦周报 #7
你对当下的经济怎么看?
短短一个问题,回答起来可不简单。首先,经济涵盖范围那么广,该从何说起;其次,不同要素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该如何厘清;最后,提问者还暗暗期许你说罢给个预测,这更是难上加难。尽管有理论书籍汗牛充栋,行业报告数不胜数,经济数据唾手可得,可这些资料有时不仅没有让问题简单,反而浮云遮眼,令人更难有开口回答的勇气了。
本着科普的目的和说人话的原则,本文将斗胆尝试抽丝剥茧,从当下眼花缭乱、千头万绪的经济现象中,杀出一条清晰的主线;为读者在这多事之秋,分享一套极简的宏观经济认知框架;为大家认清现实,克服焦虑,明哲保身,提供经济角度的初步参考。
本文要点:
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行业
经济增长的长短周期
影响经济长期趋势的的两大因素
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的四大因素
如何判断经济短期方向
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行业
说到经济情况,毫无悬念,最主流、也最容易想到的衡量指标就是 GDP 了。
虽然 GDP 在计算口径有不少问题,而且无法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,但它仍不失为理解经济的一个良好起点。
作为生产活动的总和,GDP 的定义是:
简单起见,我们可以假设一国经济没有政府参与,且与世隔绝,这样 GDP 便仅由消费和投资构成。一个人赚来的钱,一部分可以用来消费,满足时下口腹之欲,以及剁手,改善生活;剩下的不着急的,可以用来储蓄或投资,用于未来。国家作为亿万人的集合,也本质如此。
相信到这儿理解起来应该没什么问题。我们继续往下细化,将消费拆解为:
其中,耐用品消费大致指买车、买电器等,非耐用品消费指吃喝,服务消费指玩乐。
类似地,我们还可将投资拆解为:
其中,住宅投资指的就是盖楼盘,非住宅投资包括建工厂、造生产设备等等等等。
问题来了,经济有这么多组成部分,我们该从何下手?
答案是,抓主要矛盾,重点看两点:耐用品消费、住宅投资。
有读者会问了,它俩加起来在 GDP 中的比重也就 10%+,为什么单拎出来,这么关键呢?原因有三:
生产链条辐射广,如汽车涉及各种原材料、零部件生产、装配、销售,新房也一样;
涉及贷款(如车贷、房贷),等于加了杠杆,1 块钱的涨跌可能产生 10 块钱的效果;
市场周期波动大,脾气不好惹。
反观其他组成部分,拿服务消费(脑中联想 Tony 老师)来说,虽然它占 GDP 比重过半,但因为它生产相对简单,不涉及太多贷款,市场也相对稳定,所以经济大体上不怎么看它的脸色。
抓住了主要矛盾还不够,要回答本文开篇的问题,我们还需要对过去、现状和未来有判断。这就涉及到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了,也就是经济周期。
经济增长的长短周期
经济增长有长短两种周期。所谓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曲折的,其实就是长短周期的一种体现。
要回答本文开篇的问题,就要明确我们在周期中身处何处,即:
经济整体是上行还是下行;
上行/下行的势头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,离拐点多远;
这是短期趋势,还是长期趋势。
借用 Ray Dalio 的图来说,就是要定位我们在下方曲线的哪一点上。
经济增长之所以会有长短周期之分,是因为在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,有的影响长远且更为稳定,有的影响较小且更易波动。短周期一般在 6 个月至 1 年半之间,长周期一般在 1 年半至 5 到 10 年。
下面我们将分别展开,谈谈长短周期的决定要素。
影响经济长期趋势的的两大要素
长周期由两大要素驱动:
人口——年轻人越多,经济活力越强。
信贷——人口红利不够,借钱投资消费来凑。
为什么人口和信贷是经济长期趋势的决定要素呢?
人口
人口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产力,也决定消费力。
据统计,大部分的生产和消费都来自 25—64 岁的人口,而生产和消费的顶峰正好在中间。这也意味着,这个年龄段的人口越多,经济活动就越旺盛。
想想其实也很好理解:
生产方面,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口属于劳动力,体力、创造力都不错;
消费方面,成家阶段,买车买房(还记得之前说的关键行业吗),开销自然是最大的。
低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,很大部分人还没踏入社会,没有什么生产贡献,自然也没什么可支配收入;高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,岁数到了,没法工作了,而且即便攒了一大笔钱,除了医疗、护理等服务消费,也不怎么消费得动。
所以,25—64 岁的人口占比越大,经济长期趋势就越好咯?
并不是。我们基于人口判断经济形势,不仅要看当下这个时间点的人口结构,还要看未来。
比如二战之后(1946—1964),美国人欢天喜地生孩子。因为一战、二战而一泻千里的出生率,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个强势的反弹。因为人数众多,在这段时间出生的娃就有个专门的称谓,叫 baby boomers(婴儿潮一代)。
20 年后,baby boomers 长大工作,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充足的人口红利,直接把 GDP 增长率顶翻天。但是,随着 baby boomers 开始退休,baby boomers 之后出生的弟弟妹妹们又逐年减少,美国经济后继无人(对,把移民也要赶走了),昔日的人口红利转眼间成了老龄化压力。
现在,boomers 从捧在手心的美国的希望,一落千丈。如果有人叫你 boomer,意思和“糟老头子”差不多。
而看上面这张图,中国目前的境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老龄化的汹汹大潮即将登陆。
所以你懂的,看人口要看现在是否年富力强,更要看未来是否后继有人。经济增长比拼的是后劲。
最后,我们再来看看大国之间的横向对比,两个指标即可:
- **抚养比:**每 100 个打工人要供养多少个老人、小孩。
- **生育率:**每个妇女要生多少个孩子。
抚养比触底反转,出生率又持续走低。这不仅影响整个经济,也是社保压力的根本原因——老年人越来越多,年轻人不够用了,而且这一鸿沟预计会继续拉大。诸君肩头家国重担!
信贷
如果人口要素你觉得太宏观的话,那么信贷要素你可能会更感同身受。
假设祖国后继无人,还想发展经济怎么办,还可以借钱嘛。于人,于公司,于政府,都是如此。大家可以用花呗、借呗,公司可以发公司债,政府可以发国债、地方债。
借钱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行为,只要借去的钱能创造更大的价值,之后能还本付息,你就是好汉;但如果过度透支还不上,以卡养卡利滚利,那你就是老赖无疑了。比如,同样是开路架桥,如果开在了有巨大经济潜力的地区,那就是好的信贷;如果开在了鸟不拉屎的荒原之上,那大概率就会形成不良贷款。
衡量信贷情况,重点盯紧一个指标,那就是“债务占 GDP 的比重”。
从上图可以看出,就构成而言,中国公司债占主体;而就增速而言,也是公司债务占比增速最快。不同国家的状况也会有所不同,比如美国占主体的是政府债务,主要原因是 2008 年金融危机,政府出手救市,以及疫情期间的天量财政刺激计划。
不同国家国情不同,那怎么判断信贷状况是好还是坏呢?有标准吗?
和个人一样,如果债务占比很低,适当举债可以加速经济发展;但如果债务比重已经很高,一旦出了岔子还不上,后面就要出大乱子。很多研究就“债务占 GDP 的比重”提出了安全警戒线概念。**只要居民、公司、政府的债务其中一个的占 GDP 的比重超过七八成,并维持一段时间,大概率就会出现问题。**此外,不良债务率也是不错的参考指标。
一个人的债务是另一个人的资产。一旦债务暴雷违约,债务方就得和债权方商讨对策——是允许展期或延期,允许少还,允许还点别的,还是怎么着。无论怎样,债权人的资产都会缩水——原本以为 100 块年底还能赚 10 块,结果到了年底 100 块只能还 50 了。这样一来,债权人的消费、投资也会缩水,经济陷入下行的恶性循环。直到不良债务泡沫基本清零,整个经济系统回归健康状态,下一轮大的信贷周期才会开启。(当然,信贷周期也有更细致的长短之分,笔者向有兴趣的读者力荐 Ray Dalio 的书。)
聊完经济长期趋势的驱动因素,下面我们接着聊聊短期。
影响经济短期波动的四大要素
短周期由经济循环的四个要素共同驱动:
消费——消费需求旺盛,推动扩大生产。
生产——生产扩大,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。
就业——就业情况良好,整体收入情况就好。
收入——收入增多,进一步促进消费。
(以上列举的要素影响,在下行期都会反过来。)
相比长周期的决定要素,短周期的要素之间联系更为紧密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四个要素通过价格信号连接起来,实现供求动态平衡。但由于经济实在是太大了,这种动态平衡会有延迟。比如消费需求突然减少,但前期生产资料已经投入,没法及时调整。
也是因为这个道理,在评估短期经济状况时,务必要着眼全局。一些常用指标包括:
实际居民消费支出
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
工业生产指数
就业率
非农就业人口
实际居民收入(排除转移支付)
如何判断经济短期方向
短周期的评估有个问题,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,就是即便看着这些指标的历史数据,你也无法预测之后会继续此前的趋势,还是会转变,最多是凭技术分析臆测;相较之下,长周期中,人口要素的趋势预测基本属于开卷考试——只要不发生毁灭性事件,多少年后人口结构怎么样,一看就清楚,预测也差不离。
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,以上指标虽然准确可能倒是准确,但从开始统计到发布间隔不少时间,尤其有的指标可能发布后还会二次修正,这使得它们对经济的反映相对滞后。就好比海啸已到家门口了你才告诉我,对行动的指导意义不大。
所以,要判断经济短期方向,我们还需要前瞻性指标。
**最关键的前瞻性指标莫过于经济活动的成本。**成本越高,后面经济活动就倾向于越弱;成本越低,后面经济活动就倾向于越强。具体包括:
房贷利率——居民经济活动的成本
公司债利率——公司经济活动的成本
国债利率——政府经济活动的成本(也是其他利率的重要参考基准)
为什么它们是前瞻性指标呢?
房贷利率
房贷利率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,包括:
基准利率(中国 5 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,美国 10、30 年期国债利率)
住房抵押贷款证券(MBS)长期利率(银行一般会将给你的房贷打包卖给其他机构,然后给后者支付利息,这些利息少于你给银行的利息,银行作为中间商赚差价)
通胀水平(通胀率越高,要求的名义利率越高)
市场竞争(包括房贷申请是否火热,以及不同机构间是否要抢客户)
之所以说房贷利率是前瞻性指标,是因为它对房地产行业和居民消费都有超前影响。
首先,房贷利率上升,意味着购房成本上升。原本勒紧裤腰带还能买的房子,恐怕就得三思而后行了。这样一来,新房需求就降温了。而如前所述,房地产作为关键行业涉及诸多行业。新房需求减少,将直接给工业原材料(如钢铁、水泥)价格带来下行压力;此外,新房不得装修么,因而与之相关的家电等行业的订单量也会缩减。新房需求的寒气,传导到与新房相关的行业,进而使用工需求减少,从业者议价能力降低,工资收入下降。
其次,房贷利率的上升所导致的购房成本上升,还会促使大家为筹措购房资金做准备,压缩购房之外的各类消费活动,进而传导到各行各业。
最后,房贷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影响计划购房者购房意愿和消费倾向,还会直接影响浮动利率的房贷者的可支配收入,直接影响其消费水平。
公司债利率
公司债利率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,包括:
基准利率
公司信用评级(评级越差,违约风险越高,越要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)
债券融资作为公司融资的主要渠道(另一个是股权),是公司经营成本的重要决定要素。
原本 1% 的利率借到的钱,能产生 10% 的回报,大干特干;现在借钱利率上涨到 5%,净利润还是不错的,但是投资起来就得小心不少了,低于 7% 回报(考虑一点安全边际)的项目可能都不上马了。这样一来,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也可能随之减少,影响传导至供应链上游,和上面讲的房地产的逻辑一样。
如果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,对净利润构成进一步压力,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战略收缩之外,公司一般还会尝试:
**涨价:**将部分成本压力分摊到消费者。
**裁员(或缩减工时):**涨价还不行的话,考虑到薪资水平在心理上具有粘滞效应,员工一般很难接受,公司会优先考虑裁员(再招聘成本更高的行业除外)。
**降薪:**涨价、裁员都不足以应对净利润压力的话,最后一步就是降薪了。
**调低收入预期:**以上干了还不行?财报里认怂吧。
然而,如果融资成本上升是普遍现象的话,那么公司普遍涨价反而可能导致员工要求更高的薪资,以应对商品价格上涨(CPI 通胀);公司无法承担更高的薪资支出,便会进一步裁员,恶性循环。
值得说明的是,高企的公司债利率并不必然会导致公司融资成本的提高,一是因为还有股权融资可以考虑,二是因为高利率的持续时间也有重要影响。其中,高利率持续时间的影响表现在:公司一般定期发行债券,相当于提前锁定了利率;如果高利率持续时间很短,很多公司还没到举新债或借新还旧的时候,那么它们就都不受影响;但如果持续时间很长,那么会有更大范围的公司借的新债,需要按高利率定价,从而影响面会更大。
国债利率
国债利率通常由市场利率水平、市场对国债的供求状况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利差确定。
虽然国债利息是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对应的显性成本,但近年来对后者并没有什么约束作用,因为理论上,只要中央政府想花钱,就可以发债;即便市场上没人买,也有央行兜底(甚至还可以钻空子,发行 1 万亿美元的硬币,cue 美国)。地方政府也是类似。高筑的政府债务的核心原因出在动机上:
在任期内花钱大手大脚,大兴土木,但债可以留给下一届来还,与我无关;
不像公司需要自负盈亏,政府职员如果能决定花多少钱,当然是越多越好,反正不是自己的。
也正因此,目前大家不会怎么关注国债利率(政府给的利息),更多关注的是国债收益率(市场上交易国债的实际收益),收益率体现的市场对未来经济的看法,以及收益率变化对市场的影响。
如何融会贯通看指标
从最前瞻到最滞后,我们可以将各种常见指标联系起来看。这样看的优势有二:
能更早地判断经济短期方向;
多指标前后确认,降低误判率。
顺便一提,在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(虽然有逆全球化倾向),国与国之前的指标也会存在关联。例如,美国作为贸易赤字大国,利率上涨,导致居民、公司紧缩腰包,也会对中国出口公司的订单量产生影响。所以在指标变化的原因上,不该囿于一国来看。
经济是一个看似混沌的复杂系统,如果缺少框架,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中。本文介绍了一套宏观框架,后面我们再结合具体数据来展开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