疯狂的流动性|乌托邦周报 #24

无环图
2023-07-31 14:32
发布于 Mirror

七月初,美财长 Yellen 访华,外界一度猜测她来访的目的之一是兜售国债,借钱来了。与此同时,网上也有人反驳,声称美联储可以直接印钱买,没人买也无所谓。

两种说法究竟谁对谁错?这次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切入,把流动性、泡沫,乃至通胀、衰退串起来,聊聊它们是怎么关联和运作的。

本文要点:

  • 美债为什么发多发少都不行

  • 流动性的定义与催生泡沫的过程

  • 为什么泡沫也可以很有益


美债是怎么发的

和普通人一样,财政部在银行有个“小金库”;只不过因为是 VIP,所以直接在美联储开了户头,普通人享受不到这种待遇。以下是其历年来的余额变动情况:

户头里剩下的钱不够花怎么办?普通人可以刷信用卡;美国政府可以刷政府信用,举债借钱。

当然,美债不能乱发,跟小朋友花钱一样,需要监护人同意。这个监护人就是国会。

只要国会一点头,财政部就可以发债了。如果政府计划买根棒棒糖,下周发零花钱(税收收上来)就还掉,那它可以借一个超短期的债;如果政府计划搞个大工程,和心上人去洛杉矶玩,花销大一点,需要更长的时间收税还掉,那就得借一个长期的债。

理论上,政府应该量入为出,有多少钱干多少事;但和贪玩的孩子一样,总是花得精光,还欠人钱。作为监护人,国会自然得护着娃,因此每次政府过来再要点钱,国会都会点头同意,“刷我的卡”。迄今为止,政府预算在国会的首肯下提升了几十次。

比方可以这么打,但在现实中,政府借钱的手笔之大,让它会遇到一些小朋友们不会遇到的问题。

首先,这败家子每次要借的钱实在太多,不可能找几个大财主就能借够,所以每次借钱都需要找一批合作多年的“好兄弟”作为中间商,他们先把钱凑上,把国债买下,再分销出去。

其次,同样是因为借的钱太多,利率可就和咱大多数人不一样。咱在借呗上借钱,因为量很小,利率是固定的;但是政府发债借钱,由于额度太大,一不小心就能把市场上的钱借光,所以要分批借,而且借的时候还得考虑很多事情。比如政府计划搞个几十年的长期项目,但是如果发个几十年期的债,可能没那么多人愿意买,最后就得提高利率来吸引大伙儿,最后要还的利息钱就很多,可能还不如发短期的债,到时候要还了再借新债还旧债。

这也是为什么这几个月预算上限提升以来,发的国债多是 3 个月内的,毕竟普通人闲钱锁 3 个月,基本也没啥问题,乐意买的人就多,就不会出现大家不够积极、利率飙升的情况。

因为财政部是实打实的借款大户,又有政府这样一个信用能拼的爹,所以市场上其他人借钱,利率该定多少,基本上都看财政部这边借钱的眼色。比如普通人贷款买房,银行要放贷,贷款利率基本会以 10 年期美债收益率(和利率有一些小差别)为参考,往上根据贷款人信用和借钱时间长短,往上加几个百分点。公司也是一样,只不过信用评估起来比较复杂,有评级机构来专业人干专业事。

这下好,财政部但凡有点良知,或者他爹不放任不管,都应该知道,自己借钱不能借太猛,发债的方式也要照顾一下大家,免得市场上的钱都被榨干了,国债收益率奇高,民众和公司借钱要付的利率因而也飙上天,大家借不到钱,面临困难,早晚有一天会到他爹头上算账。

总结一下:只要国会批准,财政部就可以发一定金额的国债;至于发几年期的,怎么发,财政部需要制定最划算的方案(毕竟钱最终都要纳税人还),但同时也得照顾市场上的其他人,避免“挤出效应”让他们都借不到钱,起来闹事。

当然,规矩是这么个规矩,但总会有特殊情况。比如 08 年金融危机,到了政府用钱的时候,市面上钱又不够借,怎么办呢?

政府家有权,但这种时候要借钱,还得给美联储这个家有印钞机的远房亲戚打个电话。既然如此,借钱直接找美联储印钞就好了,干嘛整那么麻烦?尽管法律上禁止钱权勾搭,但亲戚之间总还是可以在私底下干这事儿的。之所以平常没这么干的原因是,印出来的钞票,政府是要花出去的;印的钱越多,市场上的钞票就越多,钱就越不值钱,通货膨胀太猛,民众也是要来找政府讨个说法的。

所以,虽然财长 Yellen 到底有没有找中国政府说买债这事儿,我们不得而知,但逻辑上确实有这种可能性。毕竟平常最好别找美联储印钱买(何况美联储现在还在卖),又要让自己发债融资的利息成本尽可能低,还要让国债发行尽可能不与民众、公司借债相竞争,劝说持有美元这么多的中国多买买,完全是合情合理的。

以上我们讲的都是财政部发债该审慎,不审慎会影响民众和公司。那政府少搞事,少发债,总该不用操心了吧。荒诞的是,发债太少,也有问题。

众所周知,美国是进口大国,从别国进口的商品比出口别国的多。由于美国是世界货币,进出口用的基本都是美元;进口大于出口,所以花的美元比赚的多,美元流到中国等出口大国。这些美元最终不能原地不动,肯定得找个地方投资保值。

那么哪里可以投资呢?一是去美国买资产;二是去其他国家投资,放美元债务,比如把美元借给别国建港口(“一带一路”)。前者是绝大部分,后者是很小的部分。换句话说,美国进口花出去的美元,大多数都又回到美国买了金融资产。

投资的资产中,绝大多数是美债,毕竟美债风险低,奔着美元保值去,选它准没错。可是,如果一年发的美债少于流回国内的贸易赤字,那多余的美元就得另寻出路,投资到风险更高的资产上去了。

根据 Richard Duncan 的研究,美国 00 年互联网泡沫和 08 年金融危机前的房地产泡沫,都刚好对应了政府新发的美债不足以承接涌回美国的美元的时期。这些美债承接不了的美元,就分别涌向了互联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。

这种奇特现象在其他地方存在吗?不存在,它只发生在美元身上,因为美元是头号世界货币,而美国又是进口大国。(但倘若美国是出口大国,美元又不会是世界货币了,因为别国本来没美元,拿什么付你美国出口的货物嘛。)

然而,这种现象其实只是过度的流动性催生泡沫的一个特例,更普遍的例子可以发生在每个国家。


流动性的定义

讲到这里,虽然尽可能保持克制,但我们还是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——流动性。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流动性。

流动性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,含义一般有二:

  • 市场流动性:市场上的交易双方好不好撮合,以及交易会不会产生尽可能小的价格变动(滑点),有没有交易深度,比如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差(不好撮合),而一些市值小的加密货币的流动性也差(吃不了大单,稍微大点的买单或卖单会直接画价格 candle 线)。

  • 融资流动性:好不好融资,以及融资的成本低不低,比如信用评级不错的企业发债要给到的利率如果高,那就说明融资流动性差。

后面我们谈的流动性,都是指“融资流动性”。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(在《人民币的贬值逻辑》已多有提到):

  • 流通中的钱多不多,借方将马上用钱的权利让渡给贷方的机会成本有多少(钱太多,可干的事少,机会成本低,体现往往是短期国债收益率低);

  • 乐不乐意借,要多少信用违约风险溢价来补偿(如果破产频发,银行的放贷标准就会提高,公司债相比同期国债收益率的价差也会变大);

  • 要收多少时间溢价(如果预期未来高增长,借的又是长期贷款,那时间溢价就高,因为预期这钱如果不借,其间自己可以拿它去干很多其他的事来取得高回报)。


流动性如何催生泡沫

定义完流动性不免有些干瘪,我们这就结合一些虚构的例子来推演以下,过度的流动性是如何催生泡沫的。

我们乘坐时光机器,将历史往回拨个 500 年,回到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尚未出现,大家都现金交易的遥远年代。在这个年代:

借钱方式很简单,写借条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。借的时间越久,利息越多;信誉越没保障,利率也越多。

如果 A 找 B 借钱,A 后来破产了, B 的钱不会消失,它只是去别人手里,再也不回来了——钱的总量还是那么多。

在这个年代,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波动不大,信息和市场机制不完善,流动性不高。无论是花钱还是借钱,大家都很谨慎,泡沫很难产生。而且,随着生产力发展,物价会降低,除非发生什么大的天灾人祸破坏生产。在这些条件下,不考虑生产组织的抗风险能力等复杂因素,经济衰退发生的概率和规模都比较小。

时间往前快进,我们进入到有银行的年代。在这个年代:

存款这种非实物货币的出现,使得金融进入“数字游戏”“信心游戏”阶段。在这个阶段,钱会凭空出现和消失。

与此前点对点融资的方式不同,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和聚合器(Aggregator),能将广大有闲钱和需要钱的人聚起来,形成双边市场。银行在中间撮合存贷需求,同时专注风险评估,整个流动性就起来了。

银行系统中的“钱”(基本)可以脱离实体限制而出现和消失,因而它有显著的波动周期。光景好的时候发得多,大家都有钱,看起来信用也都好,于是发更多的钱。这种反身性(Reflexivity)使得资产泡沫更容易产生。

同时,以前货币量波动很小,物价受生产供给的影响很大。现在货币量波动增强,物价所受的流通中货币量的影响越来越大。通货膨胀一词,从最早专指货币量增加,含义转变,转而更常指物价上涨。

泡沫和通胀容易发生,这也给衰退埋下了伏笔。乐观扩张时期,信心爆棚,融资容易且成本低,大众追逐风险,风险回报很高,使得账面财富暴增,但风险藏在其中且被过度低估。一旦游戏难以继续,泡沫破灭,财富幻象也消失得迅速。

说到底,还是因为在银行出现之后,钱不光具有数量属性,还具有了风险属性。

不同来源的钱,本质上是不一样的,不是看面值就能交换的。最早的银行就是这样,不同银行发行的票据“钱”的“含金量”是不一样的,信誉不好、资本不牢靠的银行的票据在市场上兑换的时候,是要折价的。但是风险不印在票据上,而且很难量化,加上后面玩法越来越复杂,所以就很容易被忽略了。

银行的出现还只是一个开端,后面的金融创新让波动更难对付。虽然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,一系列监管措施让银行业有了更大的安全边际,但银行业以外的金融风险还有很多难以量化和尚未解决。最直接的,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美元,没人能统计清楚。此时:

针对这种加剧的复杂性,我们举 2 个例子。

第 1 个例子是股。我们经常会看市值,也就是股数乘以股价。股价只要往上,市值也会蹭蹭蹭上涨。但飙升的市值其实可能很脆弱,设想一个股票只有几个人参与买卖,交易深度很低,那么只要有一个大的卖单砸下来,市值就会随股价暴跌。这种例子在加密货币市场很好找。

第 2 个例子是债。08 年之后一套组合拳,算是把银行投机风险给管控住了。但随着抵押借贷(Secured Loan)占比的提升,另一套玩法成为主流。和银行一块钱现金放大成 5 块钱存款不同,抵押借贷的风险敞口不在于放大倍数,而在于整个抵押上下游的长度。A 给 B 的抵押,B 可以拿去给 C,C 可以在抵押上玩些花活儿,拆分最后抵押给 D、E、F。这么一长串走下来,谁都不清楚风险有多大,一旦暴雷就暴一串。而且,如果说这些风险足够透明也还好,问题在于很多交易是在私底下进行的,没有数据可以统计,比如双边回购。

这也是为什么,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可以叫“信心游戏 2.0”。所谓“信心比黄金更重要”,多少是有些道理的。一旦信息没了,整个盘子就崩了。

举个和信心相关的例子。在衡量一个公司破产风险的时候,有一个衍生品的价格很有参考价值,那就是信用违约互换(Credit Default Swap)。这种衍生品本质其实就是对公司信用违约的保险,但和保险不同的是,你要给某个东西上保险,你得有这个东西才行,但买 CDS 不需要。这种机制使得它的价格纯粹代表某个公司的违约风险,成为很好的参考。例如硅谷银行破产后,很多银行的 CDS 价格飙升。

但是,CDS 大家都可以买,如果价格被拉爆,那么市场会认为该公司风险很高,进而进一步促使信用违约互换价格上涨。反身性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。本来没啥问题的公司,很有可能因为市场信心崩溃而真的破产。

所以大家可以看见,这套体系中,泡沫、通胀和衰退都更容易产生。


泡沫对流动性的调节作用

央行对信贷创造的控制力被削弱了,局势应该会失控才对,但为什么事态发展好像没出奇糟糕呢?

问个具体的问题。

为什么 08 年金融危机后,美国史无前例大放水,物价却还挺稳定呢?

从“物价由供给决定”这一基本原理出发,结合上面的思考框架,我们可以给一些解释:

  • 得益于国际贸易,从中国、墨西哥低价进口,物价当然便宜;(供)

  • 信心不足,有钱不借,央行再怎么宽松,只要银行不放贷,流通中的货币也不会增加;(需)

  • 增发的美元很多,但对美元的需求增长更多,所以美元没有超发;(需)

  • 物价确实涨了,但只是资产价格涨了,影响居民生活的 CPI 没涨,换句话说物价是结构性上涨。

最后这点可以展开谈谈,因为即便放在中国也适用。在美国,超发货币,很大一部分钱进入了股市,只要在股市里兜兜转转,钱不流向居民生计行业,CPI 就稳定;在中国,房地产的角色和美国股市的角色一样。

客观上讲,股市、房地产这些“泡沫资产”是有些益处的。在央行对信贷创造失去精准控制力的背景下,如果信贷过度“放水”,“泡沫资产”能像海绵或者蓄水池一样吸收多余的“水分”,让经济中的其他部分正常运转。

什么资产能充当“泡沫资产”呢?笔者认为要满足以下条件:

  1. 好交易(如股票等非实体资产)或杠杆能加到很高(如房地产);

  2. 上涨有个说法,来将非理性合理化(非必需,有时价格给到位了,说法自然有,比如“房子是刚需,跌了自己住也没事”,但其实买房不是刚需,住房才是)。

这些“泡沫资产”,在流动性过剩时,吸收过剩的部分,比较像电路里的电容,能平滑流动性的波动。但如果流动性过剩愈演愈烈,电容充满电了你还在不断释放流动性,那整个电路就得烧掉。

反之,如果流动性由过剩转向不足,从宽松转向紧缩,那么电容里的电会释放掉,经济中的其他部分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正常运行;等到电容完成释放(泡沫彻底没掉),其他部分才会没有流动性,而断电不工作了。这也意味着,紧缩政策最先打击“泡沫资产”,其次才是经济中的其他部分,这也是为什么 2022 年美联储加息到现在,经济增长、就业还依旧坚挺。

既然说到这儿了,不如顺带把这个问题说透。

为什么 2022 年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,通胀还没解决,衰退也没出现?

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,无非包含 3 个工具:

  1. 高利率

  2. 量化紧缩(QT)

  3. 美联储主席的嘴

我们主要看前 2 个。

首先是高利率。经济学课本里讲,高利率会收紧流动性,让买东西的需求减少,物价降低。但如果空泛套用,妄下预测,那十有八九会预测错误。

还是回到第一性原理。

高利率为什么会收紧流动性?因为利率高了,如果我能赚到的回报不够高,我就不借贷了。但是,如果我之前已经以近乎为 0 的利率(在美国持续了十年)借了一大笔钱,利率高其实对我一点影响没有。只有我要还贷了,借下一批钱的时候才会有影响。

还有一个因素。利率越高,央行付给民间的利息也会是越高的。这意味着短期能收紧,但由于利息付太多,长期也是会增加货币供应量的。尤其是美国政府欠了天量的债务,利率一高,以后发债要付的利息就越高,付不起还是得找美联储这个远房亲戚救济。等于是,泳池一边美联储在排水,另一边政府在开水龙头放水,效果大打折扣。现在和二战后美国政府欠一屁股债的情形一样一样的,越加息,付的利息越多,钱越多。(但无所谓,只要美联储主席的嘴能让大家认为流动性在收紧,就足够了,因为流通中的美元有多少,没人有标准答案。)

然后是量化紧缩。

量化紧缩指美联储缩表,即把资产卖出去,让市场上的货币回笼。量化紧缩本身是个很灵活的工具,可以控制卖什么资产,怎么卖,卖多少。

比如卖国债,那卖手头上 10 年期的,就会影响房贷利率;卖更短期的,就会影响短期的借贷利率。和高利率一样,量化紧缩的效果要传递到整个经济,也需要时间。比如大家之前房子都贷好款了,你这时来紧缩,对大家自然没影响。

另一个因素是,前期放水太多,这次紧缩的规模相较而言也不那么大,何况后面银行业危机一出,又出台一系列救火政策来有针对地提供流动性。这和一边排水一边放水的高利率异曲同工。

好了,说了这么多,其实重要的就 2 点:

  1. 我们处在一个非理性的时代,流动性的非理性会加剧经济的冷热交替;

  2. 如果一个理论无法解释具体现象,抛开它,回到微观层面说人话解释。

0
粉丝
0
获赞
27
精选
数据来源区块链,不构成投资建议!
网站只展示作者的精选文章
2022 Tagge. With ❤️ from Lambd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