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se接力,OP stack爆发,layer2新的变革出现了
七月底接受了foresightnews的邀请做了一次关于layer2的space。主持人有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,叫做:“谁会成为未来的layer2之王”。
认真地说,要作出这种判断,为时尚早。加密行业发展到今天也不过十几年,甚至仅是在19年之后,才出现了第一次VC的大量聚合。
换句话来说,一条我们认为对行业影响极其深远的赛道(layer2),仅仅只是发展了4年就要开始断言最后的终局,是没任何可能的。
原因很简单,如果这都能预判,那么就没有风险投资这个概念了,所有的投资他都是价值投资。
当然,风投归风投,其中还是有方法论能提高把握未来的几率-------那就是把过去看得足够远。
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,我们说从未相同,但同样的,过去的历史总会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合辙押韵。那对于历史中关键节点的走向,就能帮助我们做好对未来的判断。
就比如现在,我们可以去尝试分析layer2更底层的东西,和过去社会发展的关键历史,来帮助我们作出一些判断。比如我们可以判断,在现阶段,layer2中的谁,能有最大的胜率,亦或是未来的趋势到底是如何?
现在layer2风头最劲的就是Optimism和Base。
Base背靠Coinbase,持续处于热点前列腺,这段时间的收入远超OP和ARB;Op则因为Op stack和superchain计划,也处于热点风口之上;而过去持续处于领先地位的Arb看起来好像后继乏力。
在这个档口,各种利好利空的消息满天飞,只能从行业的视角去看待一个赛道,才能筛选其中“重要的信息”,并作出判断。
看待layer2,首先我们还是要做一个推演:这整个行业最终它是要变成什么样的?
我们过去预期的,就是加密行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体,比如以元宇宙的形式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“虚拟世界”,在去中心化和DAO之下,会对各种行业进行颠覆。
这是我们的预期,按照行业目前的发展,这个终局还没有改变,既如此,我们就要以终为始,去看看这些在酝酿的赛道,他们是不是真的重要,或者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突破。
《三月复盘:我们如何提前一年预判layer2赛道,拿到OP和ARB所有空投和生态项目机会》、《我看layer2:搞不懂以太坊二层,不是你的问题》这两文章已经说聊过关于layer2的看法了。
今天市场上做出了不一样的东西,比如OP stack、Base,我们就需要看看它对于layer2有什么影响,对行业有什么影响。
layer2严格来说,他并不是一个2C的赛道,而是偏向于2B。因为layer2他并不是直面用户,而是培育DAPPS的“基地”。
很多人在讨论layer2的时候会说因为layer1(比如比特币、以太坊)在大量用户进场的时候会“超载”,比如交易时间过长,交易手续费更高。
并且顺着这个逻辑,包括业内的人都认为layer2是非常重要的,Coinbase在建设Base的时候就很明确的表示了:将下一批百万级建设者和十亿用户带入链上。
这当然是资方和项目方向市场吹的牛逼,混淆视听罢了。并非是Base直接吸引十亿用户,而是基于Base的环境建设杀手级DAPPS,并通过这样的DAPPS去完成用户量的爆发。
换而言之,我们需要去判断的,其实是那个layer2更有希望培育出杀手级产品。而不是停留在谁的TVL更大,谁的收入费用更多这个浅层问题上。
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,目前用户使用layer2的原因和未来使用layer2的原因,绝非同样的需求驱动。
比如说现在,大部分人的用户使用layer2或者是layer2的生态,就是为了空投,剩下的是各种DeFi项目,再剩下的才是使用类似mirror这样的产品。
所以,layer2的发展会有两个阶段性的变革与对应的机会。
第一个阶段,即现在以空投为驱动的小型零售用户为主。这部分用户的需求是建立在layer2的竞争中而获利,同时对价格(gas费)极其敏感。
在这个阶段中,layer2两个问题解决(成本和性能)中,就更倾向去对成本的关注。这种故事在互联网时代中,其实已经有借鉴的例子,那就是支付行业。
第三方支付和银行支付在零售支付战场上,就是因为三方支付的成本远低于银行,支付费率仅为0.3%~0.6%,甚至在支付商的补贴下,还能做到0费率。
但反观银行,16年2月五大行才共同承诺5000R以下的跨行转账免费,同年7月才是“商业银行网络联盟”中成员间转账免费。但跨行、异地仍旧收费,银行业务办理过程手续也极其繁琐。
高成本,低体验让传统金融代表在支付行业零售战争中一败涂地。在layer2的竞争中,也是换汤不换药地在讲神同貌异的故事。
在最初的竞争中,matic以侧链为切入,有教无类,迅速地扩张了市场。Arbitrum取法得中,兼顾了野蛮扩展和较为安全的技术,也取得了不俗的发展,Optmism则死守以太坊正统,让“商家”入驻门槛特别高,导致同估值下生态发展极为缓慢。
但随后的发展中,格局又有所变化。诸如SW、SN等ZK系的解决方案逐渐开始应用,ZK系更低的交互成本、相对完美的解决方式都对OPT产生了非常大的压力。相关的看法,可以看看这篇文章《我看zkSync:从40年前的协议战争说起》
沿着这条压力和ZK系不可兼容的问题上,OPT系列和其他layer2解决方式展开了自救,围绕的技术竞备就是ZK-EVM(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成解决ZK兼容性问题的技术)。
比如Matic、zksync、starknet对zkevm的研发,又或者optimism靠opstack对zkevm的曲线采用,包括新明星们linea、base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的捏合。
唯一持有不同观点的则是arbitrum,他们认为zkevm并不是终极答案,并且会继续在opt上深耕以获得长期的竞争力。
显然,在这个阶段的竞争当中,arbitrum略微落后半个身位,大约有些成功者路径依赖的原因,又或者是“被迫式”的,Arbitrum作为OPT的龙头老大,确实不太好改弦易张,反倒是optimism船小好拐弯。
这里需要提的是目前炙手可热的Base。今天看了蓝狐笔记发的推特数据,Base在最近的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了op和arb,加上媒体的渲染,很难不让人产生此子为天命之子的想法。
但实际上呢,Base的交易费用是arb和op的两倍。同时,由于Base并没有承认发币,所以,Base能做到交易费用更高且能让人接受的原因,就是基于BALD的暴涨所带来的FOMO情绪。
烈火烹油而已。宣传的项目优势,除了有钱一无是处。所谓的无缝集成Coinbase旗下的产品----这能有Binance多吗?口嗨而已。
真正值得关注的,反倒是OP Stack,也就是Base的构建方式,跟optimism有很大的关系。
op stack是一套标准化、共享和开发源的开发堆栈,由OP提供支持,由op collective组织来维护。他有什么用呢?一键发链。我们可以看作是layer2版的Cosmos CDK。
之前我聊过一个问题,业内很多人说layer2太多了,我反而认为是太少了,还不足以从量变引发质变,比如我在《从“我们到底需要这么多layer2吗?”说起...》这篇文章提到的,还需要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来推动layer2的“养蛊”
过去cosmos CDK培育出了非常多的超级公链,比如terra、bsc,包括未来的DYDX,提供了非常便捷的2B建设窗口。
而占据layer2热潮的op stack,会极大地降低layer2的准入门槛,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竞争,某种程度上来说,是一剂非常重要的催化剂。
另外,OP的superchain也很有思路,这是产业整合的一个抓手。且不论公链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。一旦加密行业整体开始蓬勃发展后,市场势必要细分下去,单一的layer2是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。
所以整合,分发,互通,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,同时也会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。过去支付、o2o平台等等各种类行业,几乎都是如此相同的轨迹。
能产业整合,才能有更大的估值想象力,那些没有产业整合的赛道,估值远不如前者,比如国内女装、燃油车等行业就是这样,燃油车最大的巨头丰田跟特斯拉比起来,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
尤其值得说道的是,op stack跟cosmos CDK还略有差别,过去我研判cosmos的时候,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atom代币的定位------从Cosmos走出来的强者,都不用考虑回报父母的说法。
而基于op stack构建的layer2,会有部分收益返回op Collective国库的举措,如此一来,op系列的经济联动性会愈发紧密。
甚至我认为,这种形态,是DAO制度的一次非常好的实践:仅只以经济利益为枢纽,不涉及任何上下级的连带关系,形成一个多群体DAO的聚合体,各善其利,反而获得更大的创新活力和驱动力。
总而言之,在此时此刻。如果让我重新给layer2排序,我会认为OP暂时处于领先地位。
当然,这仅仅是layer2在第一个阶段的战斗,更远的未来,在推动多元化DAPPS上,且走且看吧。但不论如何,layer2会是目前加密行业的主战场,是值得、并且应该长期深入研究的赛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