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TC 学习笔记连载(3)——Hash

All in Web3
2022-09-18 07:40
发布于 Mirror

欢迎交流:twitter.com/songoku_web3

我们说BTC是加密货币,

既然是加密货币,那自然跟密码学紧密相关。

但整个比特币用到的密码学也就2个:

哈希、签名

签名主要用到了公钥密码学,本篇先讲哈希。

什么是哈希?

不仅仅是BTC网络,哈希是整个加密世界的基础,要想对区块链有较深度的理解,必须先深入理解哈希。

哈希 (Hash)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哈希函数、散列函数、散列算法,能够将一个任意长度的输入值转换成一个固定长度的输出值。

散列函数通过其算法把消息、数据压缩成摘要,在将数据量变小的同时将输出数据统一,以方便作为任意输入数据的指纹。

哈希碰撞、不可逆、谜题友好性

能应用到BTC甚至作为整个Crypto世界的哈希函数我们称之为Crypto graphic hash function,这样的哈希函数具备3个重要的特性:

  1. Collision resistance

    这是哈希函数最重要的一条特性,即抗碰撞性。

    什么是碰撞?

    对于任意1个哈希函数 H(x) ,如果有2个不同的输入能得到相同的输出,即这2个输入发生了哈希碰撞,也可以这样表达:

    X ≠ Y,H(X) = H(Y)

    为什么会有碰撞?

    其实不但有碰撞,而且碰撞是无穷多的。

    很简单,我们知道SHA-256是一个固定256位二进制输出的哈希函数,也就是它的输出空间为2^256,虽然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,但它还是有限的。

    一个有限的输出空间对应一个无穷的输入空间,必然发生碰撞。

    哈希本质上就是一个多对一的模型,任何一个输出都对应无穷多的输入。

    碰撞会带来什么隐患?

    比如孙割的BTC钱包私钥(1个256位的二进制数),如果谁能通过它的公钥把它碰撞出来了,那将立刻获得私钥对应资产的控制权,直接一波自由。

    但如果这种事情可以"被操作"了,那整个Crypto的世界基本就要推倒重来了,任何人的钱包还有安全性可言?

    显然这不是你想碰撞就能碰撞的!

    那哈希是如何抗碰撞呢?

    这里的 Resistance 是指没有任何办法人为制造碰撞,比如你知道了孙割的钱包地址,要将其私钥定向“碰撞”出来没有任何办法,你只能不停地试,而你能试出来的概率比地球爆炸的几率还小N倍。
    (私钥 - 公钥 - 地址 的转换算法后面文章会详细讲,这里理解Collision resistance就好了)

    这就是哈希函数的抗碰撞性,

    这是Crypto世界的核心基础,

    这一点如果被破坏,整个现有Crypto世界将被推翻!

  2. 不可逆

    哈希的不可逆性也叫单向性,或Hiding。

    即知道一个输入x,很容易得到它的输出 H(x) ,但拿到输出 H(x) 没法倒推出任何输入信息,也可以这样表达:

    x — > H(x)

    如何保障它的Hiding特性呢?

    我们先看看怎样是不Hiding的:

    比如酒吧里玩游戏,一个小姐姐让你猜她是几月的 (猜对今晚跟你回家),为了规避作弊嫌疑先将答案哈希并公示出来。

    这种场景就没有任何Hiding可言,你只需要将 1月—12月 逐一进行哈希运算,最多算12次就可以比对结果找到答案。

    聪明的小朋友很快就能找到问题所在,要做到Hiding输入空间必须足够大,同时分布还要足够均匀。

    也就是你不能通过任何技巧、任何信息、任何暗示去反推输入。

    如果上面游戏小姐姐让你猜她最喜欢的一句诗,今晚你就只能自己回家了。

  3. 谜题友好性

    符合Crypto应用要求哈希函数有2个最基本的特性:

    - 只要输入不变输出是恒定不变的
    - 输入有任何微小变化,输出会千差万别

    如图SHA-256函数的2个输出(已转换成16进制):

    ‘’7f75b27d8174945991fd7ab054f66611cb7712b533bbcd77e20c3c2c0d6e226e‘’

    ‘’708e0993431d8156a95464bd870476b9d3809b6fa3e38abcb24ffcd842e6598a‘’

    这是完全就不相干的两个值吧,其实输入就相差一个句号而以:

    ‘’我是中本聪‘’

    ‘’我是中本聪。‘’

    这一点非常重要!

    你没有任何办法根据输入规律推导输出结果!

    这就是谜题友好性(Puzzle friendly),没有任何捷径可言,只能通过穷举对比结果,没有任何的经验优势、没有任何逻辑相关性,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。

    我后面会讲到的BTC 挖矿(Mining)过程,就是不停地尝试随机数Nonce进行哈希运算直到一个Nonce算出满足条件的结果,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。

    只有满足这个条件,POW (Proof of work) 才能成立,才能证明你获得某个Block的记账权是因为做了足够多的工作量,才能让任何“每单位算力”切身感受到这是一个公平的游戏。

    而一旦你找到这样一个Nonce获得记账权之后,其它节点是很容易验证的。

    挖矿很难,验证很容易!

    (这个我们后面专门出一篇讲BTC的挖矿)

是不是感觉这几个特点有点混淆,其实只要理解Hiding说的是不能通过输出反推输入,Puzzle friendly是指输入之间的不相干性,就容易理解了。

所有用到Crypto世界里的哈希函数都必须满足以上3个特性,包括后面我们会讲到的 Ethereum ,虽然有用到跟 BTC 不同的哈希,但本质上都要基于这几点才能run得通。

Rivest、MD系列、SHA家族、RIPEMD

市面上流行的哈希函数有很多,最经典的应该是MD系列了,我们平常接触得比较多的是MD5 (Message-Digest Algorithm 5),MD5是由MD2、MD4发展而来的。

1989年MIT教授 Ronald Rivest 设计出MD2,这个算法首先会对信息数据补位,使信息的字节长度是16的倍数,然后以一个16位的检验和追加到末尾,并根据这个新产生的信息计算出散列值。

为了增强算法的安全性,Rivest在1990年又设计了MD4算法,MD4同样是先填补信息...然后经过多轮每个区块三个不同步骤的处理,生成长度为128位的摘要。

1991年 Den Boer 和 Bosselaers 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 MD4 多伦迭代中第一步和第三步的漏洞,Dobbertin向大家演示了如何利用一部普通的个人电脑在几分钟内找到MD4的漏洞,这个漏洞将导致以不同内容进行输入得到相同的输出,毫无疑问MD4的生命就此结束。

但不得不讲 MD4 影响了后来一众主流哈希算法:MD5SHA家族RIPEMD

在MD4的基础上Rivest 马不停蹄地就设计出了更加成熟的MD5算法,它在MD4的基础上增加了"安全-带子"(Safety-Belts)的概念,由四个和MD4设计有少许不同的步骤组成,输出也是128位,同样用了多轮的思想。

如图,一个MD5运算由类似的64次循环构成,分成4组16次。F 是一个非线性函数,一个函数运算一次。Mi 表示一个 32-bits 的输入数据,Ki 表示一个 32-bits 常数,用来完成每次不同的XOR, AND, OR , NOT 等计算。

1996年后MD5被证实存在弱点,可以被加以破解,2009年中科院的谢涛和冯登国仅用了2^20.96的算法复杂度就破解了MD5,该攻击在普通计算机上运行只需要数秒时间。 对于需要高度安全性的资料MD5正式退出历史舞台!

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更好的技术出现,该轮到SHA出场了:

SHA是Secure Hash Algorithm的缩写,我们称其为安全散列算法,是一个密码散列函数家族,由FIPS背书认证。

但坑爹的一点是SHA由美国国家安全局(NSA)设计,并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(NIST)发布,属于美国的政府标准,谁知道它有没有留点后门呢?

SHA主要有4个分类:

SHA-0:1993年发布后很快就被NSA撤回,基本没留下什么声音。

SHA-1:是MD5的主要后继者,在很多安全协议中广泛使用,但在2010年后其安全性在大多数场景中暴露无遗,2017年荷兰密码学研究小组CWI和Google正式宣布攻破了SHA-1。

SHA-2:包括SHA-224、SHA-256、SHA-384、SHA-512、SHA-512/224、SHA-512/256等,这些不同的算法标准除了生成摘要的长度、循环运行的次数等细微差异之外,基本是一致的。 最为我们熟知的应该是SHA-256、SHA-512,SHA-2目前还没暴露明显的漏洞,虽然算法跟SHA-1基本上仍然相似,至今尚未出现对SHA-2有效的攻击。

SHA-3:由于MD5被成功的破解,以及出现理论上破解SHA-0、SHA-1的方法,NIST需要一个与之前不同的哈希算法,2015年SHA-3正式发布。

RIPEMD是由鲁汶大学 Hans Dobbertin,Antoon Bosselaers 和 Bart Prenee组成的COSIC 研究小组发布于1996年,RIPEMD是以MD4为基础而设计的,其表现与更有名的SHA-1类似。

BTC里用到的是RIPEMD-160,是以原始版RIPEMD所改进的160位版本,是RIPEMD系列中最常见的版本,输出为160位二进制数、40位16进制数。

SHA-256的实现

为什么无论你输入的数据是大是小,都能得到等长的输出呢?

为什么你的输入改动一点点,输出就会翻天覆地改变呢?

BTC主要用到的哈希函数是SHA-256,我们从SHA-256来找找原因:

对于任意长度的输入,SHA-256都会产生一个256位的哈希输出摘要,相当于一个长度为32个字节的数组,通常有一个长度为64位的十六进制字符串来表示。

与MD4、MD5以及HSA-1等哈希函数的操作流程类似,在进行哈希计算之前首先要进行补位和信息分块:

  • 对输入信息进行补位,使得最终的长度为512位的倍数

  • 将补位后的信息分为512位为单位的快,M1、M2......Mn

如图,对这些信息块进行多轮运算,最终得到一个256位的输出:

逐个运算是以如下公式进行的:

  • 其中C(x)就是SHA-256的压缩函数

  • H(i)为消息区块的哈希值,H(0)是一个固定初始哈希值(上图中红色圆圈代表的256位值)

  • + 为是mod 2^32 加法,即2个数相加再对 2^32 取余

本质上它是一个通过将消息区块做为密钥,对中间哈希值进行加密的256位加密算法。

无论输入有多大,最终都会在一轮一轮的运算中生成一个256位的输出,输入多无非就是多算几轮的事情,输入非常小的时候也会补位到最少1个消息区块M1。

一般了解到这里就足够了,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自行查阅google,包括这里的H(0)是怎么定的、压缩函数是如何计算的、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等等。

防篡改、隐私保护、加盐

  1. 防篡改

    H(m) = digest

    如果对一条数据进行哈希后得到它的digest,那么这个digest就可以验证m是否被篡改。

    BTC每个区块里的交易通过Merkle tree生成Root hash存放在Block header里,任何人都无法对区块里的交易进行篡改,其根本就是通过哈希函数来保障的。

    防篡改的应用在web2也有很多场景,比如我们平常工作中也可以找到应用案例,比如你上传一份代码或机密文件是否有被篡改的痕迹,哈希是绝佳的工具。

  2. 隐私保护

    古典密码学这篇我们提到过用于登录的密码,一个通行的口令、一个验证身份的凭证,这是我们使用最广泛的认证系统之一,防止未经授权的系统访问。

    这些密码要怎么保存呢?

    一般就会将其取哈希后存到数据库,当用户登时将其输入的密码做一次同样的哈希运算,跟数据库保存的哈希匹配一致即可通行。

    这不但保护了用户的隐私还规避了不同站点之间的撞库风险,在大多数系统中密码是通过哈希加密存储的。

    但是也有例外:

    几年前Web2某某大厂被黑,爆出的数据库明文保存密码是否还记忆犹新?

    ……

    其实我们工作中直到现在还在频繁使用MD5。

    比如以前在腾讯做的营销、风控业务,我们经常需要用到机器学习建模,建模时需要客户提供正负样本,这个样本ID通常都是用户的手机号、设备ID,这可是不能乱传的。

   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、保护这些手机号不被经手人员窃取,通常双方建模都是基于MD5的ID进行碰撞匹配的。

    MD5虽然已经不在安全了,但在很多安全性要求并不那么高的场景依然是适用的,很多场景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门槛保障下足够安全就行了。

  3. digital commitment

    也可以叫digital equivalent of a sealed envelop,也就是用于预测场景的。

    预测者无需提前公布结果,而通过哈希将预测结果公示,待合适的时机公布自己的预测跟哈希匹配即可。

通常如果想进一步加强哈希结果的安全性,还可以进行加盐。

什么是加盐?

H( X || salt)

就是这里的salt,在输入X的基础上再拼接一个字符串,如过所处的场景输入空间并不是那么大或分布不是那么均匀,就可以通过加盐来提升安全性。

补充一点:

没有任何一个哈希函数是在数学上证明了 Collision resistance 的,也就是说上面提到的这么重要的性质从理论上是证不出来的,通常我们只能靠实践中的经验,世界上那么多密码学的专家谁都还没有找到碰撞的方法,所以我们认为SHA-256还是安全的,而MD5不是。

而安全性不是永恒的,加密和破解都是在对抗中互相发展的。

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,可能有一天SHA-256就不再安全了。

但一定会在BTC受到安全威胁之前硬分叉一个更安全的哈希算法。

所以拿住你的BTC,不用担心!

0
粉丝
0
获赞
20
精选
相关文章
数据来源区块链,不构成投资建议!
网站只展示作者的精选文章
2022 Tagge. With ❤️ from Lambd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