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b3下的创作者经济(下)

Arthur Wu
2023-03-21 09:15
发布于 Mirror

之前已经写了关于创作者经济的上篇,这一篇讲讲我个人在此赛道下的思考&尝试,主体回答2个问题,「从哪环切入」&「怎么切入」。抛砖引玉,希望能更多的与关注此赛道的朋友交流。


创作者经济详解

「创作者经济」是一个多边生态,至少包含了用户、创作者、商家、平台4种角色,市面上此赛道下耳熟能详的产品,有从「用户」维度切入市场的、有从「创作者」维度切的、也有从「商家」维度切的,没有对错之分,只有战略选择的不同。

用户维度

从这个维度切入并且活下来的产品,基本都已经成了各自领域的巨头。逻辑也很简单,Web2场景下谁掌控了流量,谁就掌握着权力。当你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市场的时候,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:为什么用户要用你的产品

当然,这个问题即使你从「创作者」维度切入也同样需要回答,为什么创作者需要用你的产品?只不过当对象从「创作者」切换成「用户」之后,这个问题更为严峻,你需要想的更为清楚。原因在于,TikTok、Youtube、今日头条等过亿DAU的产品就摆放在用户面前,它们有着巨大的品牌优势、资源协同优势,对任何一个新兴创业团队来说,都是无法绕过的大山。

因此在这个前提下,我认为「为什么用户要用你的产品」的解法基本是唯一的,就是单点爆破,农村包围城市。

只有先强有力的攻破一个「点」(eg:从某一个内容垂类切入),纵向极致做深,把这个点拉成一条「线」,才有可能在巨头的夹击下先保证活下来,进而再泛化横向拓展成「面」。高举高打,城市包围农村的方式基本不太可能成功。

以上的探讨都是基于大家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,如果竞争的站位已经发生了变化(eg:因为资费的降低、手机性能的提升、日常碎片时间的增加,用户需求从长视频迁移至短视频),则以上所表述的解法也同样不再适用。

创作者维度

从创作者维度切入的产品,基本都是在做工具。我把这一类型的产品大体分为2类,一类是为了让创作者更好的输出内容(for内容生产)、一类是为了让创作者赚更多的钱(for内容变现)。

如果我们粗略的把一条内容的生命周期分为3段,从最上游的「内容生产」→「内容消费」→「内容变现」,大多数创作者维度切入的产品关注点是在首尾两端,「内容消费」则交给用户维度切入的产品(注:内容消费更多是一个结果,其实之前还有一道「内容分发」,就不在这里赘述了)。

For内容生产

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,不用多说,一个好用的”生产工具“是必不可少的。这里暂且不谈硬件(eg:Macbook、显示器、键盘等)相关的产品,只聊软件。软件大体也会分为两类,一类是单纯的只是让创作者输出更简便,例如支持Markdown、字体/样式美观等;一类是部分从内容层面帮助创作者输出,例如根据你的创作目标,结构化你的内容主体(注:目前这功能部分可以被ChatGPT取代)。

相比于第一类,很显然第二类的难度要高很多,因为它不仅有工具属性,也涵盖了内容层。

For内容变现

创作者主体的需求我归纳总结为2种:

  • 第一:赚钱。在这一点上,创作者只考虑一个指标就是ROI(ROI = 到手的钱/成本),只要你能让他赚更多的钱,与这钱所对应的成本(eg:学习使用你产品的成本、迁移成本、广播成本等)相除大于1,创作者就一定会来。Patreon、Onlyfans、Substack基本都属于这一类

  • 第二:更精准的流量。如果你能直接帮创作者筛选出来他需要的流量,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他更好的变现

对于绝大多数创作者来说,「变现」都是第一要素。这里的变现也会有两种划分,一种是「内容」层面的直接变现,用户因为内容而付费;一种是「人」层面的间接变现,不仅仅只是因为流量的增加,从而把创作者从“小透明”转变成“大v”,更多的还有创作者在这个平台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fans,他们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连接,最终创作者具备了更大的势能。

  • 内容层面的变现:基本策略是提供更多细分的变现工具,辐射更多用户。在这一点上,不应该把很多精力放在思考“如何设置一套行而有效的策略,可以让创作者和用户完美的跑起来”,这是不现实的。本质上如果你focus在如何帮助创作者内容更好的变现,核心就是「内容」二字,只要做好2点就足够了,第一是:内容的分发;第二是:提供变现工具,其他的就交给时间,随着平台不断的发展,内容更多、数据更多,平台能参与其中的点就会更多。前期一直考虑「术」层面的规则,只会适得其反

  • 人层面的变现:没有一定的数据基础,这一点从0-1的创业产品是做不了的。更好的方式是帮创作者先做好内容层面的变现,积累下双边用户的数据资源后,再过度到人的层面

商家维度

用户&创作者维度都还算是ToC,到了商家这个切入口,则转变成了ToB,本质上做的是服务。这里的商家也有2种分类,一种是大B(自带流量,基本算是品牌方)、一种是小B。

二者的诉求也是完全不同的,对于大B来说他们具备自己的私域流量,更多需要的是如何加强自己与私域流量之间的联系;而对于小B来说,他们会把平台作为一个营销的渠道经营(eg:一些小B想把自己的产品给到平台侧的创作者进行宣传推广),希望能通过全网多渠道、多流量的方式进化成大B。

相较于以上2个维度的切片,这个维度下的用户需求是最为明确的,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也是最为简单的,但同时也要看到此维度下的天花板是有限的。

总结

  • 创作者经济是一个多边生态,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,需要单边切入。根据自身团队的能力、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综合判断,自己的团队到底适合从哪一条边启动

  • 对于用户端切入,单点爆破、农村包围城市;对于创作者端切入,思考如何给创作者「赚钱」&「精确流量」两点;对于商家端切入,考虑大B和小B不一样的诉求

  • 难度上:用户>创作者>商家;市场天花板上:用户>创作者≈商家

以上是针对「创作者经济」多边切入的一些个人思考,有2点没有包含在其中的,一个是:案例的讲解、一个是:Web2和Web3下策略的异同。

跟创作者经济相关的案例讲解,我会包在下一篇文章(讲讲我目前到底在做一个什么项目)中叙述。想像一个场景,假设你在Google中搜索「我想找一个做过电商、懂TikTok流量的人」,最终的输出结果把你想找的这些用户,按照分值排序列出来给到你,这个系统你觉得满足你诉求吗?

至于「创作者经济」在Web2和Web3下的异同,上篇文章中已经写的比较详细了,如果你把这两者作为你实现一个项目成功的工具,那么综合利用好二者的优点、弃其糟粕就足够了。

也欢迎大家随时找我交流沟通,TG:Arthurwu24、WeChat:arthurwu2020

Telegram & WeChat二维码

0
粉丝
0
获赞
8
精选
相关文章
数据来源区块链,不构成投资建议!
网站只展示作者的精选文章
2022 Tagge. With ❤️ from Lambd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