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年时间我成了一个加密投资博主
我也不知道,当我开始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,这件事我竟然能坚持做两年。
hello,大家好,我是鱼叔。今天不谈市场,不谈项目,只是想和大家唠唠我的故事。从以鱼叔这个id开始加密市场内容创作,再到如今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小KOL,我花了两年的时间。在这两年里我创作了457个内容,将近80w字,都快可以出本书了。
我想将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分享给大家,算是给我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总结。
1. 初心 — 不想成为一个韭菜
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开始的。很简单,那就是「我不想当韭菜了」。
加密圈的投资很疯狂,尤其是牛市的时候,基本上闭着眼睛买都可以赚到钱。很多新手也都是在牛市的时候进入,而我也不例外。
刚进场的时候,我都不知道自己在买卖什么东西,那些所谓的token于我而言只是一个符号,一个今天买了明天就能涨的符号,那时候的疯狂让我意识到,「原来挣钱可以这么容易」。
也正是这种错觉放大了内心的贪婪,让我盲目自信地加杠杆,疯狂地快进快出炒短线,有那一瞬间「我以为自己就是天生的交易King」,现在想想当时是那么的可笑。
加密市场是24小时的,你没有精力时时刻刻地操盘,甚至当你的投资被加上杠杆后,你会开始患得患失。
在经历了许多次的爆仓和深夜难眠后,我意识到投资这件事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,而且这和我理解的那种泰然自若的投资姿态完全不同。
「追高害怕被割,低位不敢加仓,惶惶恐恐早早平仓,套牢后开始自我安慰」等心态都出现在自己身上,我开始意识到「我就是一个韭菜」,在对项目没有完全了解和分析的情况下就 FOMO(Fear of Missing Out) 入场,也正是因为缺乏认知,所以我会紧张和害怕。
在意识到「认知」的重要性后,我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投资模式。不再依赖所谓的「K线大法」,而是开始研究项目和学习其他著名投资人的投资习惯。
期间为了摸索投资方法,我看了将近二十本投资有关的书籍,其中李笑来的一本「韭菜的自我修养」令我印象尤深,因为通过对照,我发现自己就是书里描述的那株嫩韭菜。
当你的知识储备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内容输出成了一个水到渠成的事,随即我开始以「鱼叔」这个ID在知乎进行创作。
2. 也许我擅长这件事
冯唐在他的成事心法里提到,「如果你很热爱做一件事,甚至别人不让你做你还偷偷地去做,而且你的产出还有人愿意为之付费,那么你可能确实很擅长这件事」,而我也是在第一次被人付费咨询后,意识到「加密项目研究」这件事我可能挺擅长。
1)有人愿意为之付费
「这里真有意思!」。
这是我深入了解区块链世界后发出的第一声感叹,无论是创新的 defi 系统,还是各式各样的公链,可玩的东西有很多。
但是,「这里也很危险」,很多的项目都容易被黑客攻击卷走钱,甚至项目方直接割韭菜跑路。数不清的负面案例逐渐让大众觉得「加密货币就是一个骗局」。
在我看来,加密世界是一个危险中充满着机遇的市场,正是因为其危险性,我通常都不建议身边的朋友入局,也警示他们「如果你不懂就不要碰」。
当然,对于那些愿意承担风险,并且愿意学习加密知识的人,我也很乐意帮助他们。在写了许许多多的科普文章后,有一些读者朋友愿意为文章付费,甚至愿意找我付费咨询,这给了我极大的创作动力。
2)为受害者发声
21年是个大牛市,很多不明所以的小白都着急入场,这就给了骗子机会。
骗子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骗钱:一是包装自己是投资大佬,晒出夸张的收益单来博人眼球,进而开班收费带单;二是通过套近乎,告诉你一种稳赚不赔的区块链交易买卖,然后吸引你去他的平台交易,最后整个平台直接跑路。
我的读者朋友中也确实有人遇到这样的问题,并且他们希望我为之发声。他们和我交流的时候也很诚恳,自知是因为贪婪而上了当,只希望能通过我这个渠道揭密骗局,不要再让其他人上当受骗。
在收到他们的请求后,我也欣然应允,写了三篇文章来反映这件事。值得深思的是,在这些文章的下面,有很多其他人也在诉说自己被骗的经历,这让我意识到这个市场需要有人去帮助那些「涉世未深」的投资小白。
自此,我决定把「理性投资」这个想法输入到这个市场,而我的slogan也变成「我是鱼叔,一个理性的加密投资者,我不能让你暴富,但我能让你少走弯路」。
3. 创作动力的二次思考
在加密圈里宣传理性投资是个很「逆势」的操作,因为这里的人都很浮躁,每个人都在迫切地寻求下一个百倍项目,也正是这种急于暴富的心态让不少骗子钻了空。相比于花时间去研究项目,盲目的投资者更喜欢博主直接告诉他买什么,以及什么时候买卖。
「如果在市场挣钱真这么简单,那这些博主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挣你的钱呢?」
正是因为看不惯这种行为,我一直在宣传用理性的思维去做投资,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为你的投资负责。
22年美国加息,整个市场一下子进入了冬天。除了我的投资遭遇亏损外,我的读者流失量也明显增加。
早期因为行情火热,文章下面都会有很多的读者互动,这种阅读量带来的创作激情成为那个时候的主要动力。但是,现在处于熊市,在缺少阅读量热情的情况下,创作的火苗也逐渐熄灭,这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创作。
在停更(偷懒)的两个月里,我不断地去探索自己,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,那就是「我想做」。
在那段时间里,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容创作是为了辅佐自身的投资决策,是为了保持自己对市场的敏感度,而阅读量和粉丝流量属于外在的附在价值,毕竟文章的收益其实在投资金额面前微乎其微。
此外,由内而外的创作热情才是长久持续的,并且形成了「为了提高投资收益 → 需要了解市场信息 → 内容创作输出加深项目理解 → 更好地辅佐投资」的闭环。
当摆脱了「流量焦虑」后,内容创作成了我独舞的舞台,即使没有观众,我也孤芳自赏。
顺便提一件事,我在知乎的创作等级是LV8,但是粉丝才3000,可见相当没有流量hhh。
4. 内容板块的多次迭代
在决定认真做内容这件事后,我开始思考该做怎样的内容,在内容板块上我迭代了三次。
1.0
初期在知乎创作,内容主要是项目解读和每日市场观,不过后来发现市场的内容不需要每天都看,基本上一天大多数都是无用信息。
于是我将每日市场观更改为区块链周报,一周发一次。
2.0
为了扩大影响力,我开始把内容覆盖到更多的平台上,比如公众号、Medium、Mirror等,并且也在专门的区块链媒体网站上进行投稿。
但是由于不同平台对内容的监管程度不同,会导致有的文章无法刊登,为了「内容自由」我开始构建自己的博客,也让博客成为我整个媒体矩阵的核心。
3.0
3.0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,我开始和专业的区块链交易所合作,为他们提供内容,同时我也打算创立自己的区块链杂志,希望能在这个喧嚣的市场里帮大家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。
5. 去中心化让我意识到传媒自由的价值
互联网没有记忆,但是区块链有。
如果说「辅佐投资」是我的初衷,那么「去中心化」是我着迷于这个市场的根本原因。
22年初,我在上海因为疫情被封控了三个月,期间有很多关于疫情的文章都被404了,包括我写的一些评述也被公众号和知乎屏蔽。
为了发声,我当时把文章发到了Mirror上,这是一款基于IPFS发行的内容平台,不仰赖中心化的服务机构。我相信数十年过后,即使我的博客被中断,我的公众号被封杀,那篇文章依旧会存在被大家看到,让大家知道这段过去的历史。
传媒自由是个伪命题,因为不存在绝对的自由,但是我希望自己有选择的权利,而不是「被允许」看什么,「不被允许」看什么。
404很好用,但是要少用。
6. 砥砺前行,继续出发
投资这件事需要一生去学习。
回顾了下自己的过去,有深夜创作时的辛苦,也有看到读者感谢时的欣慰。
这些内容的产出,见证了我是如何从「嫩韭菜」成长为「老韭菜」,但是我自知在投资这条路上还有很多的不足,无论是心态上还是知识储备上都有所欠缺。
在这条路上,我很感激那些愿意和我交流的读者,很多时候是他们的「催更」打败了我的拖延症。
未来,希望自己能持续创作,带给大家更有价值的内容。
时刻保持谦卑的心,把投资当作一辈子的事来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