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Recap: 稀里糊涂
我不是一个勤奋的人,从看书这件事能看出来,今年读完的书,就只有一本,张新颖《沈从文九讲》。
但今年也是读书最多的一年。19年 20年 21年书都没翻几页。
这几年书读的少背后有个比较搞笑的原因,我之前学数学和哲学,所以就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,非哲学书不读,非数学书不刷。所以这几年搬了不少哲学书和数学教材回家,但是翻几页就犯困。
今年不知怎的,开了窍,毕竟不读书老是刷手机和发呆太无聊了些,就把这规矩去了。然后开始放飞自我,瞎读些书,不过大部分书都读不进去,要么读不懂,要么看不上😂
2022年总得来说,书是读得稀里糊涂,这工作也是稀里糊涂。项目方向换了四次,一个季度换一次,跟在游戏里开赛车似的,动不动来个急转弯,刺激是挺刺激。这一年,行业暴雷一个接一个的炸,到了年底吃瓜吃到自己身上还浑然不知,真是糊涂透顶呐,把自家车顶都给炸翻了。
不过我这糊涂虽是糊涂,但所幸没造成任何伤害。想起SBF这货说的最气人的一句话是,“我最后悔的是没有每天保持16h的工作时间”。尼玛,这个高举理想主义的恶棍,真是把自己骗的里外里不是人,要真16h,他卷跑的资金岂不是得再Double一下。把我都气醒了。
行业如此糊涂,所处的大环境也是糊涂极了。正应了那句话,治国如烙饼,哪面糊了,翻起来烙另一面。其实糊糊涂涂的烙饼也挺好的,就怕烙饼还较起真了,非要烙得个底朝天才罢休。举起千年大计、百年变局的大旗帜,死命烙,完了还自我感动,走不出来,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。
2022年,从行业到社会,都充满着荒诞与虚无,回到自身职业也是稀里糊涂,不禁质疑起做许多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虽然今年书就读了一本,但看到张新颖对沈从文的研究,便足以给我莫大的支柱来思索和应对这一切人事。今年看的最感慨的一个访谈是多年前GQ报道的对话张新颖,张新颖以当代的赤子之心回应了沈从文传达的那种力量,他一点一点熟稔,一点一点细掰,端着、压着、委婉地、渐进地表达对沈从文的爱,让时隔五年再看沈从文的我,内心突然充盈着无穷的力量。
如何抵抗时代的荒谬与虚无?张新颖对沈从文的研究给了一个答案,“将生命与境遇尽力隔绝开来,以沉浸与专注,来抵抗时代的荒谬与虚无,以丰沛的感情去感受与表达,以务实的行动力去尝试和创造。” 张新颖作的《沈从文后半生》,沈从文的儿子“很多时候噙着眼泪读,停不下来”,余华“从晚上8点读到早上4点多,感慨万分”。
回到今年的读书总结,约摸翻了翻三类书,中哲、散文集、政治哲学。
杨立华《宋明理学十五讲》勉强读了1/3,真是读不懂,就这1/3还读了好几遍,后面看《三体的哲学解读》,看第二章生之谓性看了几遍,总算是看懂一些北宋哲学家程颐和程灝的思考脉路,北宋的哲学家对理讲的是真透。随后也就写了两篇文章,“宇宙很大,生活更大”,“上海食事:想念秋风和馄饨”。还买了杨立华《庄子哲学研究》,钱穆《庄子笺注》,前一本读了10页左右,B站看了几集解读;后一本就读了个序言,庄子的文言文读起来太累人,以后随缘再读吧。
《胭脂记》《我与地坛》《小园即事》《人间草木》《中华谈吃》散文集,都是实在无聊时就抽出来瞎读几篇,随即再塞回去。不过有个古代小说集,《聊斋志异》挺有意思的,无聊时翻开一篇,读上一两遍,还挺朗朗上口。还有汪曾祺的中篇小说集,《受戒》,把其中最经典的受戒读了两遍。第二遍是有一次与媳妇在冬日的湖边散步,骑电驴过去的,冻的不行,赶巧看到一个湖边茶室,就赶忙躲进茶室呆了一个半小时。坐着无事,就和媳妇朗读《受戒》,在手机的微信读书上轮着读,我读一会她读一会。汪老毕竟是京剧作家,跟读剧本似的好玩。
政治哲学算是老本行了,这大环境太令人困惑了,很多大问题无从解释,就捡起了自己的《西方哲学史》《政治哲学》,又新添了一本《西方近代政治哲学起源与发展》,都只是挑着读,挑中世纪宗教黑暗时期的政治思想史发展,学习The WEST如何从1200多年的黑暗中走出来,并建立起宪政和社会契约体系。新添的一本书不好读,读了一半,读个前言来来回回啃了三遍多,才梳理顺一些基础关系和脉络,看完前言就写了一篇读后感“旅途 | 看书”,顺带把未看完的阿城《树王》喷了一顿。
害,其实大部分好书是真的读不懂,得注意力高度集中,还得仔细翻好几遍,才能勉强读懂和略微梳理清楚。一般的书,我又实在看不上(本人搞笑的读书观),比如被吹捧的很牛逼的史铁生神作《我的丁一之旅》,就读的我云里雾里。这本书用三个人物角色,穿越来穿越去,试图去讲清楚一些人的根本道理,乃至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作用。可这些问题都太大了啊,史铁生要写哲学,就正儿八经的像笛卡尔像霍布斯那样,从人的经验、感觉、抽象、推理、激情、理性、印象等基础材料做严格的定义和推导,推导完毕,再去构建一套社会理论或者政治理论。他这个写法,散文不散文,哲学不哲学,小说不小说,也不像心理学的学术书籍那样系统,真是四不像。文体四不像,道理也四不像,这本书放我卧室窗台好几个月了,睡前宁愿刷B站也不想读它。
在这稀里糊涂乱翻书的一年中,在这试图”安身立命“的一年中,恰恰通过《沈从文九讲》方发觉自己受沈从文影响如此之深,时隔五年再读他的东西,想起过往种种也在朦胧中印了不少他的影子和他那种“生命的力量“,磅礴深远。
2017年读《从文自传》时,在死人堆里的历险与自我的坚持,觉着动人。今年再读张新颖的研究, 才知道这种动人一直贯彻到沈从文的后半生和职业选择。
在寒冷的冬日下,年逾六十的沈从文便早早起床,倒上好几趟公交,手里捧着个烤红薯,等待着博物馆的开门。在同行与小一辈的作家飞黄腾达坐飞机出差的当口,他却放弃了作家的职业,转入博物馆做着不受待见的文员和小研究,一做就是一整个后半生,自我了然又干干净净,实在是动人。
今年虽只读完了一本书,可这本书却读的极认真。往往是在睡前念给媳妇听,有时念着念着便到了动情处,停下来,给媳妇讲讲沈从文的经历和其他作品。这种动情充满着生命的力量,得细细的读之。看张新颖老师写的沈从文研究,总不免回想到北宋的文弱哲学家们,在面对唐末五代十国以“人相食”为乐的昏暗时代,这些文弱的哲人们依旧构建出彻底的“生生不息”哲学理论。而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,贯穿了沈从文的一生,再经由沈从文传递给诸多文人和学者,乃至于影响到了像我这样稀里糊涂想要安身立命的普通年轻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