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黑塞与《悉达多》

bluepoint
2023-01-26 05:41
发布于 Mirror

偶然读到朋友推荐的一本书,赫尔曼·黑塞(Hermann Hesse)的《悉达多》。小说中有许多优美如诗歌且有富有哲理的语句,值得不断回味。

这本书是豆瓣里面德国文学排名第一的作品,评分9.3分。不过自己平时阅读文学类著作较少,并没有接触。最近一些朋友讨论到读书的作用。许多信息,科学,逻辑,哲学类书籍对于解决物理世界问题更有意义,而文学类则更多是构建和抚慰人的精神世界。我们小时候看的武侠,科幻,各种漫画,满足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想象,而在经历生活的各种磨练和悲喜之后,面对复杂的世界,我们又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和寄托。

黑塞出生于德国基督教家庭,一战以后主要生活在瑞士。他的家族有多民族背景,父亲是爱沙尼亚出生的德国人;母亲是德国人和法国裔瑞士人的女儿。他的外祖父是一名传教士和印度学家,长期在印度工作,父母亲也都在印度工作过。因此,黑塞对印度宗教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。《悉达多》实际上是有关印度佛教的故事。除了印度文化,他对中国的道家思想有研究, 作品中也体现了"道 "与 "两极对立统一 "的思想。1916年,遭遇家庭困境的黑塞陷入精神危机,他和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识,并接受了他学生的辅导。《悉达多》也是黑塞自己精神探索经历的映射。

黑塞

悉达多经历了几轮的领悟,每一轮领悟都让他放弃旧的我,看到新的自我和新的生活:

  1. 作为优越的婆罗门之子,悉达多内心无法宁静,也无法真正参透智者的奥义。在一次深度冥想之后,他决心成为成为苦行的沙门。他彻夜伫立,获得父亲的同意,离开家门。

  2. 在近三年的沙门生活之后,悉达多认为这并不能帮助找到自我。他选择了离开了。在和佛陀乔达摩的对话中,他明白需要靠自己的探寻而不是他人的教义来找到自我。在新的起点,他没有选择回家,而是继续前行。

  3. 悉达多放弃纯粹对欲望的节制,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官。他在尘世间获得了情爱与财富,却逐步变得焦躁,无情。他感觉自己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。在整日的思考之后,他抛弃了尘世的所有,再次离开家门。在河边,他发现自己在青春逝去,两鬓斑白的时候,重新回到了儿时一无所有,赤裸,愚蠢的状态。这是他新的“我”,他重新发现了世界的美好,并充满喜悦。

  4. 悉达多在河边遇到自己的儿子。他对儿子充满无限的爱,可是儿子却对他粗野无礼,最终离家出走。在船夫的指引下,他倾听河水,从河水的倒影中看到父亲,自己和儿子的形象交汇在一起。他看到目标,渴望,痛苦,欲念都是一体的。他不再与命运搏斗,不再痛苦,再次为生活和世界而喜悦。

河流与轮回

黑塞儿时生活在德国卡尔夫(Calw),那里有座St. Nicholas Bridge,那是他最喜欢的地方。现在大桥上还有他的雕像。我们大多数人,特别是农村生活过的人,心中都有一条难以忘怀的河,那里承载着我们孩童时代最纯真的生活记忆。黑塞想必也是。

St. Nicholas Bridge

水是生命之源,也让许多人赋予其哲学意义。老子说,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“孔子曰,“逝者如斯夫。”苏轼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。”李小龙:“Be water。“水至柔至刚,既在澎湃地涌动,又超越个体生命亘久不变。

悉达多看透无意义的沙门生活之后,在河边遇到船夫。船夫第一次摆渡送走悉达多时说,我们会再见的。在悉达多历经世间欲望和财富再次迷惑的时候,他回到那条河流的渡口,船夫依然在那里。

悉达多作为儿子与父亲告别,而自己的儿子也与自己告别。

悉达多出生拥有优越的身份,他放弃了所有离开;他在尘世间追随自己的欲望,获得世俗的宝贵财富,最终再次放弃。

河水,最平凡的物,一直在轮回。“河水咏唱着,满载渴望,满载燃烧的苦痛和无法满足的欲望,奔向目标。悉达多看见由他自己,他热爱的、认识的人,由所有人组成的河水奔涌着,浪花翻滚,痛苦地奔向多个目标,奔向瀑布、湖泊、湍流、大海;抵达目标,又奔向新的目标。水蒸腾,升空,化作雨,从天而降,又变成泉水、小溪、河流,再次融汇,再次奔涌。然而渴求之音有所改变,依旧呼啸,依旧满载痛苦和寻觅,其他声音,喜与悲、善与恶、笑与哀之声,成千上万种声音却加入进来。”

时间与当下

在无数的轮回下,每个人是如此渺小。人试图把控时间,把控过去和未来,许多的痛苦正来源与此。许多西方学者在遭遇精神危机的时候,都会试图在东方文化中寻找答案。对黑塞来说,东方的佛教和道家思想是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说,自己无法离开宗教生活。

船夫告诉悉达多:“对于河水来说,只有当下,既没有过去的影子,也没有未来的影子。”

悉达多:“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。这条河用幻象,而非现实,隔开少年悉达多、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。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,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。没有过去,没有未来。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。”

心乱来源于对不可控的过去和未来的繁重思考。摆脱控制过去和未来的执念,意味着无条件遵从服从时间和客观,顺势而为。

许多心灵与精神分析学者都强调了当下的意义,包括埃克哈特·托利的《当下的力量》。庄子曰:“至人之用心若镜,不将不迎,应而不藏,故能胜物而不伤。”意思是,智者内心如同镜子,不主动控制外物,外物发生时,应合事物,不有所隐藏,所以能够反映外物又不费心劳神。曾国藩座右铭如是:“物来顺应,未来不迎,当时不杂,既往不恋。“

静态的冥想让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呼吸;在生活行动中,我们专注于当下事物的时候,才能获得心流与真正的幸福感。无心于当下,心烦意乱之时,不知道时间为何物;而沉浸在当下的时候,才能看到时光的缓缓流动,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时间。

对立与统一

老子曰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所有的事物都分阴阳两面,对立而统一。

我们小的时候常常用好和坏来衡量一个人,衡量周围的事物。长大以后,当我们对世界有更深的理解,有更复杂的模型后,才逐步理解需要多维度地看待事物。欲望与克制,运动与静止,结束与起始,善与恶,爱与恨,无不是事物的两面。

“世界并非不圆满。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:不,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。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,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,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,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。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。强盗和赌徒的路或许通向佛陀,婆罗门的路或许通往强盗。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:时间被终结,人视过往、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。这时,一切皆为善、圆满和梵天。因此在我看来,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。在我看来,死如同生,罪孽犹如神圣,聪明等同愚蠢。一切皆有定数,一切只需我的赞赏、顺从和爱的默许。这样于我有益,只会促进我,从不伤害我。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,去经历罪孽,追逐肉欲和财富,去贪慕虚荣,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,以学会放弃挣扎,学会热爱世界。”

教义与经历

悉达多遇到佛陀乔达摩后,并没有选择和他的好友乔文达一样,跟随佛陀,而是选择了自己去经历去体验。悉达多认为物比思想重要,自我经历比跟随重要。他看到佛陀的圆满,同时他回应佛陀说,“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,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。”

悉达多自从离开婆罗门的家,就没有再回头,不断寻找自我。在对沙门有认可后,他选择了跟随沙门,在发现了自己的欲望后,选择了跟随自己的欲望。他也最终理解了逆反的儿子离家的现实。最重要的感悟无法来自他人的教导,而只能来自自身的经历。悉达多最终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到了自我,而他最后与跟随佛陀的好友乔文达相遇时,乔文达仍然在寻找答案。

正如,约瑟夫·坎贝尔的《千面英雄》中描述的一样,人需要走向试炼之路,在经历中提升自我。

目标导向的探求并不能带来满意的结果,自由的探索则是答案的真正来源。

“一个探求之人,”悉达多道,“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。他一无所获,一无所纳。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,被目的左右。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。而发现则意味自由、敞开、全无目的。可敬的人,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。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,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。”

爱,平凡

在机器智能不断突破的今天,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优势逐渐失去。而人类宝贵的情感才是独特,可以不断延续的。

西方的基督教强调爱的力量。我们看到许多西方的电影有类似的情节。英雄在危难之际,在爱的力量的指引下,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,从而赢得胜利。黑塞也通过爱接纳了世界和自己。

船夫最爱的是河流,是物。悉达多最终也领悟到,爱的前提是接纳这世间的所有,包括河流代表的尘世间的善与恶,欲望与理性,时间的过去,当下与未来,也包括儿子的离家出走。

我们无法战胜自然与趋势,无法避免生命的轮回。每个人都是浩瀚时空的微尘,而爱是可以不断延续和传承的。

悉达多的好友乔文达一直在探求,但未有答案。乔文达准备告别,在亲吻悉达多额头的瞬间,他领悟并理解了悉达多,看到了自己一生爱过的一切。“乔文达不知时间是否存在,不知这情境持续了一秒还是百年。”

每个当下,每个爱的瞬间,都是永恒。

现在,Calw的河依然在,St. Nicholas Bridge依然在。黑塞已去,但他的雕像仍然在。他在桥上伫立着,看着平静而不断轮回的河水。我们,我们的下一代,下一代的下一代,在那里还会看到同一条河,同一座桥。

我们与朋友相遇与离开,我们有悲有喜,最后回望的时候,发现每个相识都是美好的缘分,每个当下都是最珍贵的。

想起穆旦的《冥想》:

”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,

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

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,

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

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。”

黑塞

感谢黑塞给我们讲的优美的故事。

0
粉丝
0
获赞
1
精选
相关文章
数据来源区块链,不构成投资建议!
网站只展示作者的精选文章
2022 Tagge. With ❤️ from Lambd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