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工作和生活指北:工作篇

Keegan小钢
2023-10-15 10:20
发布于 Mirror

一年多以前(2022 年 8 月初),那时我过来新加坡才 4 个多月,就写了篇文章分享了当时在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体验。文章得到的反响不错,但也反馈出了一些新的问题,比如很多人关心新加坡的薪资水平如何,以及如何找新加坡的工作,还有的会向我咨询新加坡的学校,等等。为了解答广大圈友们的问题,因此,再次撰文分享,总结出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指引。本文先谈工作。

如果没看过之前的文章,也可先跳去查看:**聊聊我在新加坡的生活和工作体验**。

薪资水平

关于在新加坡工作的薪资水平如何,这是最多人关心的一个话题,因此,我们就先聊一下这块。

首先,我们可以参考的第一个数据就是,新加坡政府机构 MOM(Ministry of Manpower)所统计出来的月收入中位数。去年(2022 年)为 5,070 新币,按当前最新汇率计算,约合人民币 2.7 万元。相比于 2021 年的 4,680 新币,增加了 8.3%。即是说,月薪 5,070 新币就是在新加坡的中等水平了。

第二个参考的数据,可以看看新加坡公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。新加坡政府每一年都会调查和统计毕业生的薪资数据,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,几大学校各专业的月薪中位数范围是 6375,中位数最高的专业是法律,其次是信息与数字技术,为 $5,500

以上这份数据是整合了 NUS、NTU、SMU、SUTD、SIT 和 SUCC 六所高校的。另外,也有每个学校分开统计的调查报告,可通过以下链接查看所有报告:

接着,我们重点要参考的数据,主要来自于一个网站,叫 levels.fyi 。Levels.fyi 成立于 2017 年,致力于收集全球范围内不同科技企业职位的等级转换、薪酬比较、福利情况等数据,已在全球超 1500+ 城市收集了 15 万+ 的薪酬公共数据,成为了程序员等相关从业人员对全球行业薪资水准的重要了解网站。这个网站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很多人所提交的薪资情况,统计的数据有多个不同维度,可以按地区、职位、职级、公司等维度查询对应的数据,而且其统计的数据是当天的,实时性很高。比如,我们查看软件工程师在新加坡的薪资水平,其结果如下:

年薪中位数为 116,728 新币(约 60 万 RMB),那平均月薪中位数就是 9,727 新币了,快接近新加坡整体月薪中位数 5,070 的两倍了。这说明,软件工程师在新加坡也是个高薪职业。不过,该网站统计的这个薪资不只是基本薪资,还包括股票和奖金等收入。从图中还可以看到,平均年薪范围在 SGD 88,235SGD 155,654 之间,Top10% 位置的年薪为 SGD 208K。另外,统计数据的右边可看到有个 All Levels 的选项,其中还可以点开分别查看 Entry LevelSenior 的,即初级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。当前(2023.10.12)初级工程师的年薪中位数为 SGD 85,069,高级工程师的年薪中位数为 SGD 149,590。另外,高级工程师处于 Top10% 位置的年薪达 SGD 267K

而除了软件工程师,也可以查看其他不同职位。比如 Product Manager 的年薪中位数为 SGD 124,216,比软件工程师还高。而 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r 的年薪中位数则高达 SGD 256,411

还可以查看具体某个公司的数据,比如我们看看字节跳动的薪资水平,如下图:

可看到这里统计的薪资水平,不只是区分了不同职位,还根据不同职级也划分开了,这一点非常方便。不过这里统计的数据并不只是新加坡的,而是全球的。

另外,还可以通过查看 Top Paying Companies,查询薪资水平处在头部的公司和职位都有哪些。如下图所示的是在新加坡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最高薪资的公司排名:

需要注意,这个排名的薪资是按美元计算的,而且每一项的基本薪资、股票和奖金也都分别列了出来。

还有,大家可能也会注意到,这些高薪工作的大多都是纯互联网公司。如果是在传统软件公司或银行做技术开发,则没这么高薪资了。

总而言之,**levels.fyi** 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薪资数据,很具有参考意义。

另外,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比较低。而且不像国内每个月都扣税的,而是一年统一缴税一次。另外,离职的时候也会把税给结了。以下是目前的税率:

而从明年开始,年薪超过 50 万新币的部分税率将上调到 23%,年薪超过 100 万新币的部分税率为 24%。具体可查看新加坡税务局官方网站:

如何找工作

找新加坡的工作有多个渠道,内推是效率最高的一种,但很多人难以得到内推机会。

还是就是很多大公司也都会在其官网上发布招聘职位,所以也可以去这些公司官网查找目标职位并进行投递。

剩下的主要就是通过一些招聘平台了。

第一个推荐的招聘平台是 **LinkedIn**。新加坡很多大小企业最新的招聘职位都会发布在 LinkedIn 上,而且 LinkedIn 上会有很多猎头主动联系你,所以 LinkedIn 成为了很多人找工作的首选。也因此,建议多经营好自己的 LinkedIn,除了简历,还有你的 Posts,经营得好的 LinkedIn 就有机会吸引到更多猎头主动联系你,为你提供工作机会。另外,记得把求职地点改为新加坡,这样新加坡本地的猎头才会注意到你的简历。

推荐的第二个招聘平台是 **Indeed**,这个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,以岗位杂而多著称,被称为招聘领域的 Google。因此,在 Indeed 搜索的岗位普遍会比求职网站的多得多,也因为多了所以也杂了,所以就需要求职者自己过滤了。

推荐的第三个平台是 **Glassdoor**,该网站的特色是提供当前员工和前员工的薪资、公司评论和评分,然后根据员工们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出了这间公司的薪资水平、公司评分、留言等资讯,这就很便于大家筛选公司和工作时了解到更多信息了。

接下来推荐的平台是 **MyCareersFuture**,这是新加坡政府官方机构的求职网站。该网站提供的职位,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全都会提供薪资区间。利用这一点特性,在其他平台查看的职位,如果没有提供薪资范围的,那可以到该网站上查询薪资范围。不过,在其他平台发布的岗位,在 MyCareersFuture 不一定能找到。另外,MyCareersFuture 只有拥有新加坡长期签证、PR 或公民才可以注册登入使用才能提交职位申请,但浏览职位和薪资信息是完全开放的。

另外,求职平台还有 JobStreet、Jobscentral、JobsDB 等,就不再一一介绍了。

总而言之,在新加坡找工作的渠道其实还是不少的。

工作签证

要过来新加坡工作,还需要有工作签证,如果没能获得工作签证,就算拿到了新加坡的 offer,也没法过来新加坡工作和生活。

新加坡的签证有多种不同的类型,政府官方网站 MOM 里有列出了所有的工作签证和附属签证类型:

对于像我一样做互联网的技术人员,基本都是申请 Employment Pass,简称 EP。申请 EP,根据最新政策,最低薪资要求是月薪 5,000 新币,且随着年龄增加,薪资要求也会逐步增加。对于非金融服务行业人员,年龄在 45 岁及以上者,月薪资要求需达到 10,500 新币。若是金融服务从业者,月薪资要求则需达到 11,500 新币。而月薪资要求还只是第一道门槛,还有第二道门槛,就是积分。申请者需要在积分系统中至少获得累计 40 分,才能通过第二道门槛,符合申请就业准证的资格。

总共有 6 项评分标准,每一项最高可获得 20 分,最低为 0 分。这 6 项分别为:

  • C1:薪资

  • C2:学历

  • C3:企业员工多元化

  • C4:企业为本地人提供就业

  • C5:技能激励

  • C6:公司战略激励

前两项是对申请者个人的基本要求。C1 的评分标准为,申请人薪资达到或超过同年龄同行业工作人员 90% 得 20 分,位于 65%-90% 之间得 10 分,低于 65% 得 0 分。C2 的评分标准则为,申请人是顶尖大学学历者可得 20 分,普通本科或同等学历得 10 分,否则为 0 分。

C3 和 C4 是对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。C3 的评分规则是,申请人所属国籍如果占公司员工所属国籍的比例低于 5%,得 20 分,5%-25% 可得 10 分,超过 25% 则不得分。比如公司有 100 个员工,只有 1 个中国人,那新的中国员工申请 EP,所属国籍这一项就在 5% 以内,可得到 20 分。C4 则是看公司内新加坡本地公民的占比,比例多于 50% 可得 20 分,20%-50% 之间得 10 分,少于 20% 不加分。

很多小公司无法满足 C3 和 C4 两个要求,为此新加坡人力部给了特别政策,员工人数少于 25 人的小公司,C3 和 C4 默认可分別得到 10分。

C5 和 C6 是额外加分项。C5 是说,如果申请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在短缺职业清单里,且申请人所属国籍在公司内占比少于 1/3,则可得 20 分,如果占比达到了 1/3 或更多,则只能得 10 分。C6 是说,如果用人单位符合创新或国际化标准,可以得到 10 分。

这六项全部加起来的总分数超过 40 分就符合了第二道门槛。不过,满足了这两道门槛,也只是说明符合了申请 EP 的资格,但并不代表就一定能申请下来。比如,近一年内,因为申请 EP 的人太多了,所以很多公司其实都没有 EP 名额或只有非常少量名额了。

申请 EP 不需要候选人自己去申请,而是由公司去提交申请,候选人只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料给到公司即可。审核时间一般为 3 周,审核通过后,MOM 会发一份文件叫 IPA(In-Principle Approval)。候选人入境新加坡时需要带上这份 IPA 的打印文件的。而到了新加坡之后,也需要 IPA 去换实际的 EP 卡。

EP 首次获批的有效期通常为两年,极少情况会只给一年。持有人可在签证到期前 6 个月内提出续签申请,续签获批后有效期通常为三年。另外,EP 是跟公司绑定在一起的,如果跳槽到了其他公司,那就需要重新申请新的 EP。

对于拖家带口的人员,获批 EP 之后,月薪满足 6,000 新币以上,还可以为配偶和孩子申请家属准证,即 Dependant’s Pass,简称 DP。只要获得 IPA 之后,就可以开始为家属申请 DP 的了,也同样提交给公司去申请即可。如果月薪在 12,000 新币以上,则还可以为父母申请长期探访准证 Long-Term Visit Pass,简称 LTVP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只能为自己的直系父母申请 LTVP,无法为配偶的父母申请。DP 和 LTVP 都是以 EP 为担保的,所以如果 EP 取消了,那对应的 DP 和 LTVP 也会被同步取消。

除了 EP 之外,有更高要求的其他签证。比如 PEP(Personalised Employment Pass),是以 top10% 的 EP 持有者为基准的,月薪资要求需在 22,500 新币以上,但只能申请一次,有效期为三年,不能续签。另外,PEP 不占用雇主的 EP 名额,需个人自己申请,换工作时不用换证,只需提交信息通知 MOM 即可。

还有比 PEP 更高级的顶级专才签证,叫 ONE Pass,全称为 Overseas Networks & Expertise Pass。要求申请人的月薪至少在 30,000 新币以上,或过去一年的月薪在 30,000 新币(或等值的外币)以上,这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一个就可以。获批的话直接有五年的有效期,而且五年一续,这也是最吸引人的卖点。另外,ONE Pass 持有者可随时或同时创立、经营或为多家企业工作。持有者的配偶获得同意书(LOC)即可在新加坡工作。要知道,仅仅是 DP 是不允许在新加坡工作的,需申请到 EP、SP 或 WP 准证之后,才可以合法工作。

而比 EP 低级的工作准证就是 SP(S Pass)WP(Work Permit)。SP 的薪资要求最低只需要 3,150 新币,金融服务从业者则需要 3,650 新币。WP 则主要是提供给建筑、制造、造船、加工或服务行业人员的,包括女佣。

工作环境

在新加坡工作,整体上不会像国内那么卷,像国内的 996 在这边倒是不会存在,不过也不会像欧美日韩那样的工作生活很平衡,竞争依然还是存在的。

而实际上卷不卷,有多卷,其实还是要看进了什么团队,主要取决于团队的 Leader 卷不卷。比如,很多外企和本地公司大多是不卷的。普遍上比较卷的还是中国基因的公司,比如 ByteDance、Shopee、Lazada 等。另外,就算在同一个公司里面,不同团队卷的程度也不同。我的前东家,我所在的团队就不太卷。但公司内有些团队则非常卷,曾经听一个同事说他天天加班到 10 点多,他们的部门领导是从阿里过来的高 P,我一听就秒懂了。

在国内,很多人会存在 35 岁危机。在新加坡目前虽然没有针对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年龄的相关数据,但多年以来,劳动力年龄中位数维持在 42-44 岁,如下图:

而且,根据新加坡政府披露的 2022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月收入中位数最高的年龄段是在 40-44,其次是 35-39,且 45-49 年龄段的月收入中位数排在第三位,而且这三个年龄段的数据都相差不大。如下表所示:

年龄 月收入中位数(不包括雇主公积金) 15 - 19 1,440 20 - 24 2,500 25 - 29 3,850 30 - 34 5,000 35 - 39 5,850 40 - 44 5,958 45 - 49 5,833 50 - 54 5,000 55 - 59 3,792 60 & Over 2,475

另外,从本质上来说,国内会有 35 岁危机的存在,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内的技术人员过剩。但新加坡不同,技术人员在新加坡依然还是紧缺人才,很多公司都苦于招不到优秀的技术人才。所以很多公司才从国内招揽人才,而且国内的优秀人才也不是都愿意润来新加坡的。所以整体上对人才的需求较大,有经验的人才更吃香,就不存在 35 岁危机了。

在国内,很多人都会为访问 Github 和国际互联网而发愁,担心哪一天被没收“违法收入”。而在新加坡,就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,访问 Github、Google、Youtube、ChatGPT 等畅通无阻,网络自由的感觉真好,言论自由的感觉真好。

0
粉丝
0
获赞
30
精选
数据来源区块链,不构成投资建议!
网站只展示作者的精选文章
2022 Tagge. With ❤️ from Lambda